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到广州地化所开展科技研学

  

      5月17日,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一年级50名学生来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学与资源科普基地开展科技研学。

研学现场

      “研究古生物和各种岩石矿物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每个地质年代都有哪些代表性物种?”、“为什么会出现生物大爆发和生物大灭绝?”、“岩石矿物是如何记录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的?”……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富有趣味性和专业性的问题在科普基地标本馆得到了科学而精彩的答案。种类丰富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古生物化石标本蕴含着大量的地球科学与生物起源及演化知识、形状独特的“沙漠玫瑰”和硅化木展现出地球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危害海洋水域环境的“微塑料”垃圾警示着海洋环境问题的严峻、储能巨大的“可燃冰”指示了新型能源应用的方向……同学们仔细观察标本、认真聆听讲解,直呼大饱眼福,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研学现场

      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室内烟雾舱、14C专用加速器质谱仪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探针、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通过近距离观摩大型实验仪器与科研人员的讲解,大家了解了雾霾形成机制、PM2.5和VOC的测定原理及其治理手段;纳米探针、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和14C专用加速器质谱仪在环境、地质、考古、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同学们运用现阶段所学的地理、物理、化学等知识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探讨,对科学知识与科研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与探索精神。

研学现场

      所长特别助理、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新明给大家带了来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科普讲座。王新明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入手,向同学们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将世界四大湾区的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湾区的核心差距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与生态环境。从灰霾的产生、空气污染的危害、PM2.5的健康效应、污染的经济损失、治理污染的潜在效益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王新明最后希望大家“用自身良好的行为来改变环境,再用良好的环境来影响更多人的行为,从而达到全民环保意识与素养的提高”。
      此次科技研学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科学知识传播,使同学们开拓了科学视野,增长了科学知识,有利于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也让大家认识到新一代青少年在中国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