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陈衍景
- 性别: 男
- 职务:
- 职称: 研究员
- 学历: 博士
- 电话:
- 传真:
- 电子邮件: gigyjchen@126.com;yjchen@pku.edu.cn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科华街511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男,1962年6月生,理学博士,现任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矿床学和区域成矿学教学和研究,发表大量论著,7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曾被遴选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根据秦岭等地的实际研究,突破国际流行的“碰撞不成矿”的错误观点,首先提出并以大量事实证明了碰撞造山(或A型俯冲)体制的成岩-成矿-流体作用(简称CMF)模式,即:①俯冲板片变质脱水、熔融作用形成流体和岩浆,导致仰冲板片成矿分带;②碰撞造山带构造热演化的3阶段性决定了成岩-成矿作用的3阶段性;③挤压向伸展转变阶段的减压增温过程是大规模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爆发期,且总滞后于洋盆闭合50Ma左右。CMF模式已被广泛接受(SCI他引>200次),已用于我国各碰撞造山带的成矿研究和找矿。曾在登封群内发现石牌河不整合,解体登封群、太华群;将早前寒武纪花岗绿岩地体划分为C型和O型,提出O型地体富含金矿;借助配位化学理论建立了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演化的氧化还原模式;在国际地科联增设2.3Ga分期界线之前,发现2.3Ga地质环境突变事件;发现我国2.3-2.0Ga碳酸盐碳同位素正向飘移现象。研究兴趣广泛,现专于陆陆碰撞体制的流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开拓造山型银、铜、钼等矿床类型的识别和研究,被科技部委聘为国家973计划《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06-2011年)。
简 历:
社会任职:
- 地球科学
研究方向:
中国茅以升奖 (个人)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
1998
科技进步一等奖(第5位)
(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国家黄金局
1993
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位)
(华北周边地体构造与金成矿)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
1995
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位)
(华北南东缘金矿成矿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
1998
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
北京大学
1998
优秀跨世纪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
1998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04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科技部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