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云蒙山地区联合野外地质考察现场会在北京召开

  

  20161010-12日,“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组在北京云蒙山地区进行首次野外联合地质考察现场会,此次会议旨在综合项目组内不同学科成员的研究优势,利用云蒙山典型燕山期地质现象,在现场开展实施有效的课题针对性讨论,进一步明确研究难点与主攻方向。本次会议由项目首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主持召开,野外路线考察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侯泉林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林伟研究员带队讲解,二十余位组内科研骨干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项目、课题和专题负责人和学术骨干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云蒙山位于燕山构造带的中部,太行山脉的东侧,北京东北怀柔和密云县境内,距北京城~75km处,岩体呈北东-南西展布的不规则穹窿形态。20世纪80年代初,在该区确立了我国第一条低角度正断层。特别是1984年后,Davis与郑亚东等合作研究,确立我国第一个变质核杂岩,为洞察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伸展构造开拓了重要窗口。云蒙山地区发育晚太古代片麻岩、古元古代奥长环斑花岗岩、中晚元古代沉积岩、中生代花岗岩和变质核杂岩,记录了燕山期构造演化历史,成为研究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与资源效应的理想对象之一。 

  本次考察地点涉及河防口拆离断层及韧性剪切带由韧性-脆韧性-脆性的构造变形,四合堂韧性剪切带的韧性变形构造及近于同期的云蒙山花岗杂岩体。   

 

  考察内容涵盖:燕山运动及其由来;变质核杂岩与区域伸展构造;云蒙山地区地层、岩浆岩分布;云蒙山地区主要构造-热事件。野外路线围绕云蒙山花岗岩热穹隆及其周围环绕的韧性剪切带(拆离断层)展开。重点区分不同期次构造变形的叠加,厘清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及动力学背景,为类似区域未来项目执行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野外的系统路线考察和讨论,项目组进一步加深该区域的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燕山期该地区地壳变形的表现(如大型逆冲推覆构造、走滑剪切变形带、变质核杂岩、盆岭构造省等)和叠置关系,确定其形成演化的精确时限和温压条件以及应力场特征等;通过对燕山地区的云蒙山中生代构造转折关键部位典型构造分析,厘定不同构造期次的表现形式、特点、空间展布规律、精确时限与构造背景,探讨相关的动力学机制。 

  此次野外联合地质考察现场会的圆满完成为未来五年项目的有效执行奠定了野外考察模式基础,在阐明燕山期从逆冲推覆构造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动力学过程和构造环境、探究其成矿作用潜力及其构造制约机理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项目组计划今后还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针对其它地区的联合野外考察和深入学术讨论,使之成为本项目的文化和惯例。 

    

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办公室 & 科技与规划处 供稿

2016年10月13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