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揭示高硫原油的生物降解机理

  

  全球已探明的油藏中很大一部分是含硫原油,有不少高硫原油经历了生物降解。此外,全球供给的原油含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高硫原油泄露引发的环境问题也相当突出,微生物修复技术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漏油事件的处理中。已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在有氧还是在厌氧条件下,微生物都可以将一些结构简单的模型有机硫化物(二苯并噻吩等)作为碳源和/或硫源,但对原油中结构复杂的有机硫化物的降解机理的研究仍不够深入。这是因为原油中的大多数有机硫化物不仅分子结构和组成都非常复杂,极性弱且不稳定难以离子化,其降解产物的浓度也非常低,因此很难对有机硫化物的降解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近期,广州地化所廖玉宏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原油好氧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的方法,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史权教授课题组研发的加入HCOONH4的方法来增强弱极性的硫化物的电离效率,采用广州地化所最新引进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型号为SolariX XR 9.4T),研究了高硫原油的有氧生物降解过程。型号为SolariX XR 9.4T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能够提供极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比常规的GC-MS都要高几个数量级,因而能很好地分辨出原油中各种浓度悬殊的有机硫化物及其降解产物。 

 

1 广州地化所2016年引入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型号为SolariX XR 9.4T

 

  模拟实验中使用的含硫原油来自江汉盆地潜江组,所用的降解菌富集培养自内蒙古扎赉特旗露头油砂矿的油浸土壤,培养的时间最长达到了17周,从0周(Z-0)到17周(Z-17)每隔1到数周取出一个油样进行分析。随着降解时间增加,原油中的正构烷烃逐渐减少(图2),最终正构烷烃几乎消耗殆尽,异构烷烃也部分损失,因此这些降解油处于轻微-中度生物降解阶段。与烷烃的减少相对应的是,原油中羧酸的含量随着生物降解的加剧而呈上升趋势。这与我们之前对一高蜡原油的好氧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结果一致(Pan & Liao*, 2017, Energy & Fuels)。这是因为烷烃发生末端氧化生成了羧酸。有趣的是,原油中的长链有机硫化物的降解似乎有着与烷烃降解类似的降解机理:随着降解时间增加,正构烷烃迅速减少直至基本被消耗完毕,随后发生降解的主要对象变成了只含有一个五元或六元硫环、与正构烷烃结构具有较高相似性的长链有机硫化物,说明长链有机硫化物在降解过程中也发生末端氧化形成了相应的有机酸类,这可以从原油中的含硫羧酸类化合物的快速增加得到印证。 

 

2 降解油饱和烃的总离子流图

 

  此外,我们并没有发现原油中的亚砜和砜类化合物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加,这也从另一侧面证实了长链有机硫化物的降解产物主要为含硫羧酸而不是亚砜和砜类,即降解优先从烷基侧链开始。此外,我们还发现有机硫化物的环数增加可以提高其抗生物降解性能(图3)。这与Oldenburg等(2017)在储层中观察到的含硫原油的降解规律类似。这样的相似性可能表明储层中含硫原油的生物降解是好氧和厌氧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含有123个硫原子的有机硫化物的相对丰度

 

  该项成果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B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资助。论文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Organic Geochemistry》上,本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刘卫民,通讯作者为廖玉宏研究员,共同作者还包括广州地化所潘银华助理研究员、蒋彬工程师、曾清实验员,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史权教授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许强教授。  

  论文信息:Liu, W., Liao, Y.*, Pan, Y., Jiang, B., Zeng, Q., Shi, Q. and Hsu, C.S., 2018. Use of ESI FT–ICR MS to investigate molecular transformation in simulated 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a sulfur-rich crude oil. Organic Geochemistry, Vol.123, pp.17-26.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6638018301323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所综合办公室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