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大气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有机氯农药(OCPs)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其高毒性、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长距离迁移性等特点,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并在2001年被首批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OCPs虽已被禁用三十多年,但其浓度缓慢下降,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们的环境持久性、可能存在的非法应用、以及部分豁免使用(治疗疟疾等)。珠三角是我国历史上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检验该区域对OCPs的禁用效力,可为后续制定POPs类化学品的管控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干研究员学科组田乐乐博士生、李静博士、赵时真博士与香港理工大学郭海教授、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陈多宏教授级高工合作,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技术体系研究(ATMSYC)”项目,于2018年在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开展了冬、夏两季大气外场观测,评估了OCPs在珠三角的历史和现状,包括滴滴涕(DDT)、氯丹和六氯苯(HCB)。研究发现,OCPs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管控政策落实到位。该研究创新性地引入全球尺度四级动态逸度模型(BETR-Global),结合观测数据进行反向模拟,估算珠三角区域本地OCPs排放量,发现本地排放是目前大气中DDT和氯丹的主要来源,但相对历史产量而言,微不足道(<1‰)。夏季季风与含DDT的渔船防污漆使用、冬季季风与HCB燃烧排放、以及当地氯丹排放,三个场景的耦合,共同呈现了一幅珠三角大气OCPs的动态画面。

图1. 珠三角大气中OCPs的变化趋势 

图2. 潜在来源贡献函数(PSCF)模型模拟珠三角大气OCPs的来源 

 

图3. 来源、使用历史和季风耦合对OCPs大气命运综合影响概念图 

图4. 局地源-海洋源相对贡献的模型反演结果 

  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污染研究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C0212000)、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项目(2017BT01Z13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9B121205006、2019A1515011254、2021A1515012177)、广州地化所“涂光炽优秀青年学者”计划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Tian, L., Li, J., Zhao, S*, Tang, J., Li, J., Guo, H., Liu, X., Zhong, G., Xu, Y., Lin, T., Lyv, X., Chen, D., Li, K., Shen, J. and Zhang, G*. (2021) DDT, Chlordane, and Hexachlorobenzene in the Air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visited: A Tale of Source, History, and Monso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5(14), 9740-9749.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1c01045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

附件: